基層要聞
澄合礦業:破局闖關 以改革激活力增效能
2020年在全民戰疫的壓力下企業利潤實現逆勢增長;2021年1至10月份經營業績再創新高……而在這幾年前,澄合礦業還是另一番光景:資源賦存條件差、市場競爭力低、經營效益持續下滑、職工安置分流……
面對逆境,企業如何重整行裝,煥發活力?在深化國有企業三年行動的大潮下,澄合礦業以“繡花”高質量發展作答,找病根、下狠藥、除病痛,開啟了改革圖存、創新求變的風雨歷程。
從“做強主業”向“主輔并進”轉變,把有限的資金分散投資在不同的籃子里,強化資產配置作用,激發資金流動效能,催生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從“只上不下”向“立破并舉”轉變,讓“效益決定收入,貢獻決定分配,業績決定崗位”成為新常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了企業發展質效雙提的聚變反應。
擊痛點,煥發第一要素“人”的活力
“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痛點、難點,也是提升企業活力、效率的關鍵,改好了就能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在“繡花”澄合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該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葉東生明確指出,在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澄合要把三項制度改革作為重點攻堅任務,全面激活人力資源這個核心要素。
明確攻堅點、列出任務書、掛出作戰圖。該公司上下迅速行動,建立了以崗位職級設置為主體,以定編定員和差異化薪酬為兩翼,以實現員工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為改革驅動的“一體兩翼三驅動”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完善三項制度改革相關制度及配套辦法45項。
“今年以來,我們采用‘四個一批’的方式,減量置換井下勞務用工,上半年公司非合同制用工較年初減少458人,用工總量較年初減少399人,全員勞動效率較去年再提升7%以上。”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介紹到。
作為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干部干不干、怎么干事關企業長遠發展,而三項制度改革的重點就是解決好干部這個“前三排”的問題。
對此,該公司堅持立破并舉,突出“重黨性、重能力、重實干、重實效”的用人導向,緊扣“能力素質”和“帶隊水平”兩項重點,對中層管理人員進行年度綜合考核評價,按照基層正職、副職,機關正職、副職四條線進行考核排序,對排在末位的4名管理人員進行了約談,真正做到讓末位干部紅臉、出汗。
與此同時,制定績效考評體系,讓績效結果與薪酬兌現和職務調整緊密相連,將安全生產、經營環保壓力有效傳達至干部雙肩,充分激發中層管理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
破關鍵,打通產業轉型的發展路徑
按照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工作要求,2021年,澄合基本完成“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任務,企業拋開歷史包袱,輕裝上陣。
“十四五”期間,澄合制定了“11571”高質量發展目標,即達到產能1000萬噸,營業收入100億元,利潤5億元,職工7000人,人均收入上10萬元。在重塑產業格局方面,做強做大煤炭主業,山陽和西卓兩個年產300萬噸智能化礦井的建設投產,大大加速澄合產能1000萬噸的步伐;集中力量做活物流貿易,推進重慶川維港建設步伐,圍繞鐵水聯運、煤炭儲運,打造自身產業發展生態圈,構建大物流大銷售格局;深耕細作機械制造,把握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深入貫徹精益管理理念,做強“澄輝”圓環鏈品牌和“陜煤天瑪”高端液壓閥品牌;精準聚焦跨省能源戰略合作,在推進與重慶地區合作的基礎上,復制成功路徑,打開與江西合作的大門。
“目前,公司已經基本形成西南地區700萬噸,省內350萬噸,‘兩湖一江’及河南、山東地區300萬噸,共計1350萬噸的市場布局,為企業抵抗市場風險提供了堅強保障。”談及國企改革推進,該公司企業管理部負責人表示,澄合已經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跑完改革的上半程,面對任務更緊、形勢更嚴的下半程攻堅戰,需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與此同時,在該公司近日召開的國企改革三年推進座談會上,雙碳目標下的“雙限”“雙控”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大家圍繞單位GDP能耗、智能化礦山建設集眾智、謀良策,讓綠色環保低碳智能的開采圖景更加清晰。
2021年,建成2套智能采煤工作面,建成4套快速掘進系統;2022年,再建成2套智能采煤工作面,4套快速掘進系統;隨著綜采綜掘智能化及生產輔助智能系統技術的逐漸成熟,最終要把西卓煤礦打造成為渭北復雜地質條件下智能化精準開采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礦井的典范,其他礦井則從智能采煤、快速掘進、生產輔助系統三個方面持續優化升級,不斷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向縱深發展。
改革就是要打通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面對市場化浪潮,澄合深化改革的篇章沒有止步,“改革三年行動”的故事仍在續寫。(陳旭)